傳染病是從古至今都得面對的課題,在疫情嚴峻的今日,很適合來回顧過去傳染病在台灣的增長與衰退。
把日本時代和民國時代的 #臺灣地區法定傳染病患者數 放在一起看(請注意1943-1945三年間臺灣總督府並無統計)。
要能放在一起看,前提自然是兩邊的法定傳染病種類是一樣的。
日本時代的法定傳染病有十項:天花(痘瘡)、霍亂、鼠疫、傷寒副傷寒、白喉、流行性腦脊隨膜炎、痢疾、猩紅熱、斑疹傷寒、#日本腦炎
中華民國時代(當時舊法)的:天花、霍亂、鼠疫、傷寒副傷寒、白喉、流行性腦脊隨膜炎、痢疾、猩紅熱、斑疹傷寒、#回歸熱 等十種。1952年,再加入 #狂犬病 成為十一種。
兩邊的法定傳染病種類有雖有一點點不同,但日本腦炎(流行性腦炎)是在1936年之後才由臺灣總督府令正式適用傳染病預防法,且直至1942年間(之後總督府因戰爭因素無統計),每年新增患者數在個位數至30餘,因此這部分對整體影響不大。回歸熱則無論在日本時代與光復後,均無發生之紀錄。狂犬病的部分則會在1952到1958年間每年約多出50個左右的病例。
(數據均來自行政院衛生署編印,《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(一)》)
Facebook: @xNTHU2.0/314660270241861 (10 likes)
Instagram: @x_nthu/CPuSKSMDshM
投稿時間: